校园贷双刃剑:精细化监管或将落地 加强防范违法校园贷
据小编了解,又逢九月开学季,各大校园人声鼎沸。对莘莘学子而言,“校园贷”是一个被高度关注的话题。然而,9月5日老牌校园贷平台“趣分期”突然宣布退出校园贷款市场,转型消费者金融,给行业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暗纱。
事实上,今年以来,从低门槛的“隐性高息”到“暴力催收”,校园贷问题集中爆发。与此同时,短短数月间,从教育部、银监会,到重庆、深圳、广州等地方***,密集释放出对校园类网贷平台加强监管的信号。对于校园贷的监管,亦是众说纷纭。悲观者认为,应该加以取缔;而支持者认为,校园贷“宜疏不宜堵”。
一柄双刃剑
作为一项校园金融产品,一方面,校园贷解决了部分学生的正常用款需求,拓宽了大学生的社会视野;另一方面,校园贷从诞生开始,就面临一系列争议,如审核不严、不正常高息、暴力催收、学生还款压力巨大等。显然,校园贷恰似一把双刃剑,令人既爱又怕。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消费呈上升态势,然而相对拮据的生活费用,难以支持其购买一些价格高昂的手机、电脑等产品。由此,商家从中嗅到商机。校园金融通过与校园商家的合作,令在校生可以通过校园分期贷购买各种消费品。
校园贷目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频出事端的校园高利贷模式,这种模式只图短期利益,贷前甜言蜜语,贷后简单粗暴,而且绝大多数为不负责任的现金借贷;而另一种校园合法贷模式以长期利益为重,严格控制风险,贷前严格审查借贷资格,贷后稳定管理还款进程,并且以购买实物商品为前提,杜绝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将现金挥霍于玩乐乃至赌博。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与北京某家评估公司联合发布了一份《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23%的大学生经常感到资金短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大学生的资金来源依然主要是父母和亲朋好友,只有8.77%的人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小额信用贷款占比5.33%、网络贷款占比3.44%。
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前,大学生的金融需求多由校园信用卡来解决。因为坏账率过高,2009年后,银行向学生发放信用卡已经基本暂停。作为替代品出现的是消费金融公司的兴起,开放了支持学生小额消费需求的业务通道。一时间,各类消费平台相继成立。
2013年,分期乐在深圳成立,开创了以互联网手段做小微消费金融的模式。此后,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相继上线,包括苏宁在内的电商都推出了针对校园市场的专项产品和服务。分期乐的示范效应也带动了一大批创业公司进入,包括趣分期、优分期、爱学贷等。除此之外,还有数以千计或大或小的P2P平台,也将业务触角伸向了学生。
2016年,在向校园人群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中,既有BAT、京东级的公司,也有以分期乐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还有各类良莠不齐的P2P平台。目前,尚无权威数据表明这些企业在校园的渗透率,但大体而言,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
精细化监管或将落地
对于校园贷市场中的一些乱象,监管部门已经高度注意。近期,关于校园贷的监管政策密集出台。
今年5月份,教育部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大对不良网络借贷的监管力度,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的日常监测机制,密切关注网络借贷业务在校园的拓展情况。
8月24日,银监会又再次强调,对校园网贷采取“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要求暂停涉及到暴力催收、发放高利贷等违法违规业务,按照管理规定移交相关部门,整改存量业务;加强教育、规范引导。
在此前后,重庆市金融办出台专项规范校园网贷的文件,上海、深圳、广州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也相继针对校园网贷发出自律指引。
随着监管的逐步加强,校园贷行业野蛮生长的状态必将结束。在此背景下,校园贷如何发展成为关键。
“国家层面只需要把统一的规则制定出来,协调各地***政策,引导各地做好风险防范工作。而发挥更多作用的应该是地方***。各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手段和措施来防范风险。”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有星表示,“我相信,接下来会有更多地方政策跟进出台。同时教育部、银监会等中央机构也应该进一步细化对校园贷款规范标准的制定和精细化监管的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