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市场又有点让人看不懂了,沪指摸高3300后止步不前,虽然当前位置并不算高点,但上蹿下跳也让人心里没底,也有机构认为春季行情已经进入“鱼尾阶段”,赚钱难度加大,基民该如何应对呢?
近来A股为何迷茫?
1)基本面上,领先指标显示需求扩张偏弱,并不如市场预期的强劲
近期经济复苏出现积极的信号,如企业的复工复产加速(截至2月21日全国施工企业复工率达86.1%,高于22年同期)、商旅活动回暖(酒店、机票涨价)、螺纹钢表观需求快速提升,一线城市二手房销售回暖等。但是新增招聘贴数却仅为2019和2021-22年同期均值的67.4%(而以往春节后是人力招聘快速上行期),新房销售也处于近三年以来的偏弱水平。从历史上看招聘数量变化与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密切相关,而以上数据和感观上的背离可能预示着当下需求的恢复更多的是从低水平的回升,而非强劲的增量需求扩张。交易开工之后市场或需要重新校正需求预期的斜率。
2
其实从去年以来,虽然震荡不断,但是在外资的推动之下,自去年10月到现在,消费龙头指数大涨超过30%,上证50指数涨幅也超过20%。对于海外底部加仓的对冲基金来说,它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收益。
而1月中旬之后,中小成长风格、科技板块也开始崛起,中证1000指数涨幅接近10%,科技龙头指数涨幅也超过10%。持仓这部分板块的投资者也有了一定的收益。
随着一些板块走热,市场交易变得更加“热闹”、“拥挤”,在没有更多趋势性机会的情况下,部分此前获利的投资者倾向于获利了结,等待后续进一步的催化或者是业绩的兑现,因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3)海外风险方面,美国关键通胀指标反弹加剧恐慌情绪
上周五盘前,美国经济分析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联储最青睐的通胀指标——PCE价格指数1月同比上升了5.4%,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在内的核心PCE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4.7%,不仅显著高于该行2%的通胀目标,还较前一个月有所回升。这一组数据加剧了外界的担忧——美联储最终可能将利率提高到比预期更高的水平,以及该行可能会在利率高位保持更长时间。
接下来回调风险大吗?
主流机构大多认为,当前市场并不存在显著的回调风险。
兴业证券认为,近期不管是宏观数据还是高频的微观数据,都在证明经济正处于复苏通道:首先,1月新增贷款4.9万亿,对比历年同期规模及单月规模都是历史新高。其次,从高频数据来看,主要城市拥堵延时指数已超往年,地铁客运也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另外,生产端,动力煤日耗回升至季节性高位。同时,根据百年建筑网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月14日全国建筑施工企业开复工率已回升至76.5%,较上周同期环比大幅增长38.1%。由数据上来判断,可以看到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的核心逻辑并未动摇。
招商证券也认为,2023年经济复苏大趋势没有改变,决定A股的,始终是企业盈利趋势,今年或保持持续向上。而临近两会召开,具体扩大内需和稳增长的措施将会更加清晰。可见,市场或仍然处于经济趋势性复苏、政策宽松的窗口。
海通策略指出,最近市场偏弱,但需重视一些积极信号。基本面上,地产销售、消费、出行高频数据逐渐回暖。资金面上,春节后外资流入明显放缓,但融资余额已经明显上升,近期公募密集发行,内资正在接力。参考历史,牛市第一波上涨未完,短期行业或均衡。
基民如何应对?
一、无需过度担忧回调风险
对于很多投资者普遍关心的“市场是否还会出现较大较长时间的调整”,小编觉得,倒是不必过度恐慌。经济复苏、政策宽松、逐步回暖的资金面,都将为接下来的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适当利用回调提前布局
从大趋势上来看,A股仍处在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上行趋势过程之中,反而可以利用短期波动提前布局,把握后续行情。
三、适当避开一些过热主题
对于一些前期过热主题,可能会面临热度过高、交易拥挤的问题,短期可能面临一定的调整压力,可以适当回避,避免追高,更多去聚焦基本面回升方向。
四、适度均衡布局。
对于未来市场走向目前没有太大的一致性预期,这种情况下可以在考虑回撤和波动的情况下,适当进行均衡配置,以免出现“市场涨了却与我无关”的情况,具体可参考此前提过的“核心-卫星”策略、“哑铃策略”等思路。
我们将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的财经资讯以及股票基金新闻,了解更多财经新闻资讯欢迎关注腾赚网。
风险提示:文章涉及的观点和判断仅代表我们对当前时点的看法,基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所涉观点和判断后续可能发生调整或变化。本文仅用于沟通交流之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