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政策的加码作用下,中国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社会预期有所好转,市场与居民的消费信心也逐渐恢复。在经济复苏势头愈发明显的情况下,建议新的一年可适当降低固收类产品的投资比重,及时抓住更好的机会,以寻求更高的投资回报。
在经历了2022年年底和2023年8月底2次理财产品大规模净值波动,以及疫情对于整个经济环境、日常生活的巨大冲击后,为了规避财务风险、确保财务安全,寻求保本、稳定的投资收益,今年以来,出于“求稳”心态,不少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下降,他们更钟情于保本保息的储蓄存款产品。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的人民币存款增加了22.48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也就是居民储蓄存款达到了14.42万亿元。单看这组数字可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事实上,2022年一整年,我国的人民币存款总共增加的数字为26.26万亿元,ju m存款增加则为17.84万亿元,也就是说,今年9个月的时间,新增存款总数与新增居民储蓄存款数量都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8成。
然而,伴随着存款大规模增加而来的,是银行为了避免净息差进一步收窄,影响自身盈利能力与收益率,而一跌再跌、一降再降的存款利率:去年9月份以来,各家商业银行的存款挂牌利率已进行了三轮下调,如今,所有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3年及5年期定存挂牌利率均已跌破3%,大额存单产品也是“一单难求”,对于偏好银行存款的投资者来说,想寻找到存款利率高一些的银行或存款产品,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银行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提升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从今年的情况来看,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与存款存在着“跷跷板效应”:业内人士透露,3%已经成为了银行存款利率的“分水岭”,存款利率的一再降低,让问询和购买存款产品的投资者逐渐减少;相对的,随着债券市场稳定、理财产品净值回升,以及银行理财今年以来采取的低波动率策略,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在下半年持续上涨。
相关数据也可以佐证这一说法:据中信证券测算,今年10月,银行理财的规模环比大幅增长1.15万亿元至27.32万亿元,增幅达到了4.39%。
在《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的约束管理下,银行理财产品已于2022年全面步入“净值化”时代——金融机构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再进行“保本保收益”的承诺,所有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必须根据市场价格来计算净值,也就是说,一旦市场价格出现波动,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也会产生波动。
一般来说,债券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最主要投资对象,而债券的价格会直接受到市场利率的影响:市场利率上升时债券价格下跌,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也随之下跌;市场利率下降时债券价格上升,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也会跟着上涨,因此可以总结为,银行理财产品的走势与市场利率走势负相关。
去年年底,由于疫情防控政策出现调整,部分投资者看到了更好的投资契机,将资金从债券市场转入了资本市场或实体企业,这导致了市场利率的上行,以及随之而来的——银行理财和债券基金大面积亏损。而产品的亏损,反过来又引发了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集中抛售,这又促成了债券价格和银行理财产品净值的进一步下跌,形成了亏损的“循环”。
而随着抛售潮的结束,再加上由于2023年经济复苏势头不稳固而相继出台的众多宏观刺激政策,市场上的资金比较充裕,这就给固收类产品的投资带来了利好,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恢复了波动上行的走势,以债券基金和银行稳健理财为代表的固收类产品表现良好,绝大多数产品实现了正收益。
然而,随着经济复苏势头越来越明显,许多投资者对于经济复苏的“气息”无疑会感知得越发强烈,一旦投资与消费信心得到充分恢复,在现今存款利率、债券收益率都比较低的情况下,就不能排除资金会再次从债券市场大量流出的可能,以及市场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行的风险,重蹈2022年底银行理财和债券基金大面积亏损的覆辙。
因此,对于固收类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来说,需要关注宏观经济的变化,尤其是市场利率的波动情况。此外,建议在2024年可适当降低固收类产品的投资比重,并将部分资金转入零钱理财类产品中。这样一来,一旦市场上出现了更合适的投资机会,可以及时将资金取出进行投资,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回报。而在固收类产品的选择上,也建议投资者选择期限较短、利率风险较低的产品,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以便为转投其他收益更高的产品做好准备。
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更偏好银行定期存款类产品的投资者来说,由于受到净息差缩窄的影响,2024年的存款利率仍有下调的可能,所以,可以在存款时适当缩短存期,例如以1年期、2年期为主,等到经济形势明朗,利率企稳甚至上行之后,再做新的选择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