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本质,是个人认知能力的变现
金钱有两个神奇的属性:
一、钱本身自带流量和影响力,而流量和影响力又能生出钱
富人之所以越富,因为他们在拥有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之后,就能够利用这些财富和资源做杠杆,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获取更多财富,雪球自然也就越滚越大。
对于富人来说,钱像有繁殖能力一样越用越多。规模效应之下,瞎猫也能频繁撞上死耗子。
二、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性远大于工资性收入
富人赚到的钱,往往以财产性收入为主。而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资本市场、投资和理财等,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生活所获得的收入。
而中产阶级赚的钱,几乎都是工资性收入,也就是劳动来换钱。由工资性收入向财产性收入的转变的背后,主要在于自己思想理念的转变。
简单来说就是,要想富不能只靠死工资,还得会投资理财。而投资理财,之所以看上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涉足的领域,是因为投资的本质,就是个人认知能力的变现。
知道和相信之间有很大的距离,而真正的认知是相信,甚至信仰,我们先看几个数字:
1、前几年王者荣耀刷遍朋友圈,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但腾讯股价2017年的涨幅是一倍,涨幅超越绝大多数资产的收益率,而绝大多数人也只是感慨下大腾讯好牛逼啊而已;
2、相信大多数人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了很多关于google、亚马逊、Facebook、苹果、腾讯、阿里等,这些明星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商业模式、创始人风格等各方面的知识;
都知道他们很牛,但如果把六支股票做一个组合去复盘,过去三年的年化的平均回报,也高达百分之好几十;
这些现象背后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的深刻改变,新生一代的消费习惯的升级等原因,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但能否真正的从知道到相信,进一步转化为可以投资的认知,则少之又少。
在第一个临界点之前是艰辛的学习,用勤奋都不足以描述,简直是废寝忘食的恶补。完成这个阶段的时间因人而异,但1万小时定律是最起码的。
过了这个基础临界点后,反思和质疑开始产生价值,实践和总结推动着越过第二个临界点,但悟性和天资可能让一些人永远翻不过去。
两次质变之后,将开始享受学习积累、和资产积累的双重复利。一部经典谍战剧里,有个特工说过一句话:“在我们这个行当里,怀疑,是最好的品质”。
那么,在投资这个行当里,最好的品质又是什么呢?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的话,我想是理性。理性让世界有序,感性让世界多彩。理性让我们区别于动物,感性让人区别于机器。
理性催生了科学,感性孕育了艺术。理性可以培养和训练,感性多是自然的萌发。失去理性很难美好的生活,失去感性很难拥有真正的生命。
巧方法是指方法论体系,让你事半功倍,做到高效聪明的整合信息碎,片形成完整认识;笨功夫,就是踏踏实实花时间、花精力一点点去阅读、 搜集和积累。
金融市场里80%的人,被笨功夫这层就淘汰了,基本失去超额收益的入围资格。剩下的又有一半儿被巧方法挡住了,原地打转收益与付出无法匹配。
所以想当赢家,既要甘于“笨”又要善于“巧”。
总有朋友对我说:看你每天晃来晃去的,投资就那么轻松啥都不用干?我说当然不是,只不过我们工作的形态不同。一般工作的繁忙很容易识别,但做投资其实就是三件事:学习、思考、做决定。
除了学习研究是较容易看到的,更重要的是“思考”和“做决定”,但其实它们才是最重要的,可积累无形资产。
投资很难赚到你不信的那份钱。往小了说,对一个公司/平台没有充分的信心,最多只能赚到财务数据,直接相关的那点儿钱,再远点长点的钱是不可能赚到的。
往大了说,对国家未来打心里悲观,那么最多赚到几个波段的小聪明的钱,要赚大钱也很难了。
认知、格局、思维,这些东西在99%的时候都很虚,但在1%的重要决策时刻,往往就是强大信念的真正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