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加强平均存款准备金率降至8.4%,释放长期资金1.2万亿元,这对市场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迷糊 ,央行有时候降准,有时候降息,看起来好像都是好消息,到底什么是降准?什么是降息?两者之间又有何区别?
1、降息
降息是央行的货币政策之一,本质是为了引导金融机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往往也是在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才会采取降息措施。全球的央行都是如此,比如去年3月份疫情在欧美蔓延,经济受到极大影响,美联储以及欧洲央行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降息,美联储直接将联邦利率降低到零水平,这大大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客观上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社会是需要资金流动的,但是资金是有成本,而衡量成本高低的指标就是“利率”,利率又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是金融机构和央行之间融资的资金成本,这个利率是利率之母;其次是央行规定的金融机构对外贷款的基准利率;最后就是金融机构对外贷款的实际利率。
央行一般是通过降低金融机构和央行之间融资的利率以及贷款基准利率来引导降低金融机构对外贷款的实际利率。
利息降低了,那么企业或者个人贷款成本降低,这会增大贷款的冲动,比如2014年底开始央行开始了一系列降息的措施,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从2014年的6.55%降低到2015年的4.9%,这是过去十年最大的一次降息,一年时间将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降低了1.65个百分点。这次降息也直接助长了2015年那波股市牛市行情,以及2015年至2018年的房地产牛市行情。
然后就是2019年到2020年,央行经过多次降息,将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LPR)从4.9%降低至4.65%,降低幅度为0.25个百分点。这次降息的幅度远远小于2015年那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幅度要小。那是因为2018年以来主要采取的
货币政策工具是降准。
2、降准
如果说降息是降低资金的成本,那么降准就是直接增加资金的供给,降息和降准都是央行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通过控制成本实现目的,后者是通过增加或降低供给来实现目的。
降准是如何控制资金供给的?
降准的全称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比如我们个人/企业将100元钱存到银行,银行理论上可以将这100元钱都贷出去,但是为了防止我们取现金,那么必然要留下一部分资金,比如留下10元,那么我们就能够将90元放贷出去。那么这10元就是“存款准备金”,留下的资金的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在这个例子中就是10%,如果你留下20元,那么存款准备金率就是20%。
我们再将上面那个例子做另一个极端推演,也就是我将100元存到银行之后,然后再全部到取出来,那么银行就相当于没有存款,是无法再次创造信用的,也无法实现货币扩张的,但是如果只是留下10元(存款准备金率为10%),那么还有90元可以贷款出去,然后获得90元贷款的人再将90元存到银行,90元的10%留下,81元贷款出去,这样就是逐级等比例减少的过程,最终大概能够产生900元的贷款。总共的存款就是1000元。最终留下的钱的总和是100元。
1000元存款=900元贷款+100元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率越低,那么能够产生的贷款就越多,比如这次将存款准备金率降低0.5个百分点至8.4%,相当于最开始的100元存款留下8.4元,将91.6元贷款出去,如此循环下去,最后能够产生的存款总额为:
100元/0.84%=1190元;产生的贷款为1090元。
3、降息和降准的区别
降息和降准的区别上文也基本说清楚了,一个是直接降低资金成本,一个是通过增加供应来降低成本,两者的作用用一点的共通性,但是并不完全相同,具体使用的场景也不同,比如2015年那波主要就是降息,因为当时整个市场的资金成本比较高,所以降息效果更好。
而到2018年开始,降准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流动性不足,而且当时存款准备金率非常高,银行将如此多的钱留下来并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反而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所以降准是更好的货币政策工具。
不过现在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降低到8.4%了,5%是一条线,因为目前金融机构中存款准备金率最低的也就是5%。也就是说整体还有3.5个百分点的空间。2007年到2008年当时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度超过20%,达到了历史新高,这也为未来的货币空间留下了足够多的空间,现在13年过去了,我们还可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长期来看,降息降准依然是一个大的趋势。